您當(dāng)前位置:中藥網(wǎng) >> 中藥大全 >> 瀏覽文章

半夏

時間:2021年03月06日 作者:中藥材 信息來源:http://aaaprivatefunding.com/ 點(diǎn)擊: 字體:
半夏

(《本經(jīng)》)

【異名】地文、水玉(《本經(jīng)》),守田、示姑(《別錄》),羊眼半夏(《唐本草》),和姑(《綱目》),蝎子草(《植物名實圖考》),地珠半夏(《昆明藥植調(diào)查報告》),麻芋果(《貴州民間方藥集》),三步跳、泛石子(《湖南野生植物》),地鷓鴣、地茨菇(《廣西中獸醫(yī)藥植》),老黃嘴、老和尚頭、野芋頭,老鴰頭(《江蘇植藥志》),捉嘴豆子,地巴豆(《河北藥材》),無心菜根、天落星、老鴰眼、麻芋子(《山東中藥》),地雷公、老瓜蒜、狗芋頭(《中藥志》),珠半夏(《廣西中藥志》),裂刀菜(《遼寧經(jīng)濟(jì)植物志》),麻草子(安徽《土農(nóng)藥介紹》)。

【來源】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塊莖。

【植物形態(tài)】半夏,又名:三葉半夏。

多年生小草本,高15~30厘米。塊莖近球形。葉出自塊莖頂端,葉柄長6~23厘米,在葉柄下部內(nèi)側(cè)生一白色珠芽;一年生的葉為單葉,卵狀心形;2~3年后,葉為3小葉的復(fù)葉,小葉橢圓形至披針形,中間小葉較大,長5~8厘米,寬3~4厘米,兩側(cè)的較小,先端銳尖,基部楔形,全緣,兩面光滑無毛。肉穗花序頂生,花序梗常較葉柄長;佛焰苞綠色,長6~7厘米;花單性,無花被,雌雄同株;雄花著生在花序上部,白色,雄蕊密集成圓筒形,雌花著生于雄花的下部,綠色,兩者相距5~8毫米;花序中軸先端附屬物延伸呈鼠尾狀,通常長7~10厘米,直立,伸出在佛焰苞外。漿果卵狀橢圓形,綠色,長4~5毫米?;ㄆ?~7月。果期8~9月。

野生于山坡、溪邊陰濕的草叢中或林下。我國大部分地區(qū)有分布。

【采集】7~9月間采挖,洗凈泥土,除去外皮,曬干或烘干。

【藥材】干燥塊莖呈圓球形、半圓球形或偏斜狀,直徑0.8~2厘米。表面白色,或淺黃色,未去凈的外皮呈黃色斑點(diǎn)。上端多圓平,中心有凹陷的黃棕色的莖痕,周圍密布棕色凹點(diǎn)狀須根痕,下面鈍圓而光滑。質(zhì)堅實,致密??v切面呈腎臟形,潔白,粉性充足;質(zhì)老或干燥過程不適宜者呈灰白色或顯黃色紋。粉末嗅之嗆鼻,味辛辣,嚼之發(fā)粘,麻舌而刺喉。以個大、皮凈、色白、質(zhì)堅實、粉性足者為佳。以個小、去皮不凈、色黃白、粉性小者為次。

全國大部分地區(qū)均產(chǎn);主產(chǎn)四川、湖北、安徽、江蘇、河南,浙江等地;以四川產(chǎn)量大、質(zhì)量好。

除上述品種外,尚有同屬植物掌葉半夏的塊莖,在江蘇、河南、河北、山西等地亦作半夏使用。與半夏的主要區(qū)別點(diǎn)為:掌葉半夏的塊莖較大,通常直徑3~4厘米;葉片掌狀,有小葉9~11枚。參見"掌葉半夏"條。

【化學(xué)成分】塊莖含揮發(fā)油、少量脂肪(其脂肪酸約34%為固體酸、66%為液體酸)、淀粉、煙堿、粘液質(zhì)、天門冬氨酸、谷氨酸、精氨酸、β-氨基丁酸等氨基酸、β-谷甾醇、膽堿、β-谷甾醇-β-D-葡萄糖甙、3,4-二羥基苯甲醛,又含藥理作用與毒芹堿及煙堿相似的生物堿、類似原白頭翁素刺激皮膚的物質(zhì)。嫩芽含尿黑酸及其甙。

【炮制】生半夏:揀去雜質(zhì),篩去灰屑。法半夏:取凈半夏,用涼水浸漂,避免日曬,根據(jù)其產(chǎn)地質(zhì)量及其顆粒大小,斟酌調(diào)整浸泡日數(shù)。泡至10日后,如起白沫時,每半夏100斤加白礬2斤,泡1日后再進(jìn)行換水,至口嘗稍有麻辣感為度,取出略晾。另取甘草碾成粗塊,加水煎湯,用甘草湯泡石灰塊,再加水混合,除去石灰渣,倒入半夏缸中浸泡,每日攪拌,使其顏色均勻,至黃色已浸透,內(nèi)無白心為度。撈出,陰干。(每半夏100斤,用白礬2斤,甘草16斤,石灰塊20斤)

姜半夏:取揀凈的半夏,照上述法半夏項下的方法浸泡至口嘗稍有麻辣感后,另取生姜切片煎湯,加白礬與半夏共煮透,取出,晾至六成干,悶潤后切片,晾干。(每半夏100斤,用生姜25斤,白礬12斤8兩,夏季用14斤8兩)

第一頁上一頁1234下一頁尾頁
更多